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首個區塊誕生十周年:回歸本質,方得始終

黃玲麗
2019年01月03日18:17 | 來源:人民網-區塊鏈頻道
小字號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泰晤士報 2009年1月3日 財政大臣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

源起與誕生

十年之前,世界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淖之中,悲觀的情緒蔓延到了《泰晤士報》之上。當中本聰意味深長地將這句話撰入了第一個“區塊”之中,也許並未意識到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門就此打開。

一切還要追溯到1991年Stuart Haber與 Scott Stornetta發表於《密碼研究》雜志中的一篇論文《How to time-stamp a digital document》(《怎樣為電子文件添加時間戳》)。他們僅僅是想永久留存數字文件的創建時間和修改時間,卻意外地成為了中本聰的靈感之源。

此后的十多年時間裡,科技在悄無聲息地進化著,一位位科學家為其添磚加瓦,終於迎來了2008年的破繭而出。當年11月1日,中本聰發表了題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借鑒Hashcash(哈希現金)的思路將區塊串聯在一起作為比特幣的核心組件,宣告了區塊鏈的誕生。

次年1月3日,恰是十年前的今天,區塊鏈由論文走向現實,創世區塊之中記載的正是開頭的那句話。

成長與發展

彼時的區塊鏈仍然只是極客的游戲,區塊鏈所承載的全部數據量也不過是一張CD的容積。歷史在波瀾不驚中繼續,數據量也在慢慢地爬升。這期間有過短暫的爆發,也有過漫長的沉寂,但區塊鏈仍然停留在那個小眾的圈子裡,零零散散的數字貨幣,星星點點的交易所,窸窸窣窣的礦機,似乎構成了這個圈子的全部。

區塊鏈因為不可偽造、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數據結構和技術特性,漸漸從數字貨幣的影子中走了出來,有了自己的名字:分布式賬本技術。2015年12月,Linux基金會牽頭,聯合包括IBM、Intel、J.P.Morgan在內的30家初始企業成員,宣告了超級賬本(Hyperledger)項目的成立,旨在為透明、公開、去中心化的企業級分布式賬本技術提供開源參考實現,並推動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相關協議、規范和標准的發展,區塊鏈駛上了快車道。

2016年10月工信部發表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如是寫道:“區塊鏈的應用已延伸到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將為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新的基於,有能力引發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

2017年5月,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發布了《區塊鏈 參考架構》,作為區塊鏈領域重要基礎標准,給出了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相關的術語和定義,規定了區塊鏈系統的參考架構,以及典型特征和部署模式,系統描述了區塊鏈生態系統中涉及的角色、子角色、活動,以及主要功能組件,經驗証實施成熟已轉化為國家標准。

紅火與退火

可區塊鏈真正變得家喻戶曉,還是因為數字貨幣2017歲末和2018年初的瘋狂。“區塊鏈革命已經到來,這是一場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偉大技術革命。它對傳統的顛覆,將會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得更加迅猛、徹底。”這樣有意無意泄露出的聊天記錄,伴隨著辭舊迎新的爆竹,一聲聲在耳邊炸裂開來,彌漫的硝煙讓人徒增了幾分被時代拋棄的焦慮。

一時間,數字貨幣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水漲船高,而“區塊鏈”淪為一個人們爭相推崇和炒作的虛無縹緲的概念,一些所謂的大佬啃著沾血的饅頭冠冕堂皇地扮演著區塊鏈衛道者的形象,區塊鏈似乎離它的初衷愈行愈遠。數字貨幣的暴跌來得始料未及,造富神話灰飛煙滅,被騙者哀號遍野,區塊鏈似乎有了幾分明日黃花的慘淡。

但這遠不是區塊鏈的全部,甚至都不是真正的區塊鏈,真正區塊鏈的衛道者是那些深入簡出,為區塊鏈技術默默耕耘的人,是那些苦苦求索,讓區塊鏈真正落地的人。我們欣喜地發現區塊鏈的性能瓶頸在一步步突破,技術日臻成熟﹔我們欣慰地看到從制造業到金融機構,從服務業到政府部門,上至行業巨頭,下至創業公司,都在積極開拓區塊鏈的新疆土,讓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泡沫逐漸破除,污名行將剝離的區塊鏈正回歸技術本質,破土新生,欣欣向榮。

櫛風沐雨,十年一劍。

今天,泰晤士報網站發文《Apple slump deepens fear of global slowdown》(《蘋果暴跌加深了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十年之后,曾經滿懷拯救金融泥潭理想的比特幣似乎失敗了。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否成為破局之力?我們拭目以待。

(責編:黃玲麗、張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