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區塊鏈重塑數字身份 開啟千億市場紛爭

鄭偉彬
2019年04月03日08:18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區塊鏈重塑數字身份,開啟千億市場紛爭

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設的行列。而隨著5G網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成熟與廣泛應用,智慧城市的到來似乎為期不遠。但智慧城市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其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恐怕就是如何讓人與城市連接起來。

智慧城市,需要統一的數字身份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智能化移動設備,比如智能手機,讓人與城市連接似乎並不是太難的問題。但移動設備只是一個入口,更為關鍵的是人的數字身份如何建立。顯然,在智慧城市裡,如何讓一個人在不同領域、不同企業實體中擁有不同的賬號、身份,並且需要記住眾多的密碼是不切實際的。這樣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各種數據孤島的繼續存在。

因此,統一的數字身份不僅可以免除公眾記住眾多賬號和密碼的痛苦,同時也能促進數據的共通,讓公眾在智慧城市的各個不同場景中,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地使用各類服務。

比如我們現在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到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業務,需要提供各種証明,用以証明自己的合法身法﹔到不同的醫療機構就診也需要提供各種不同的材料。但假如公眾擁有統一的數字身份,那麼隻要借助傳感器便可以解決所有需要的証明、材料或數據了。

數字身份提振經濟發展,提升社會公平性、包容性

設想一下,在停車場,傳感器與數字身份的結合,可以創建無縫服務,讓司機隨時可以將車停放在他們需要的地方,隨時可以將車開走,然后從相應的銀行賬戶上扣除費用。如此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唯一的數字身份與傳感器的結合,將可以重構眾多的服務場景,創造更多的價值。2019年1月,阿裡巴巴達摩院發布的《2019年十大科技趨勢》預測就認為,數字身份將成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証,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靠臉走遍天下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而麥肯錫報告則顯示,到2020年,身份驗証有望成為一個價值200億美元的市場,其他相關服務更是高達千億美元。

此外,數字身份也將能極大地提升社會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根據世界銀行的全球Findex,2017年全球有17億成年人沒有銀行賬戶。相比之下,全球超過83%的人口可以使用3G移動連接,三分之二的人口可以使用4G。

如果借助數字身份認証,將可以極大地降低公眾注冊移動貨幣賬戶的門檻和成本,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智慧金融帶來的服務和便利性,更大程度地助力經濟的發展。同時,在政府治理方面,數字身份的統一將能夠幫助數字化、智能化政務的實現。

歐盟數字身份eID的局限性

目前,數字身份已經在部分國家進行推廣,主要包括歐盟、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同時中國廣州也開始嘗試。目前主流的方案是基於密碼技術的eID方案。

從eID的發展脈絡來看,歐洲是最早啟動網絡身份認証的地區。早在1998年,歐盟就啟動了第五次技術發展和示范研究框架計劃(FP5),該框架圍繞電子政務、個人隱私保護等議題開展了網絡身份管理研究。此后,歐盟開始推動從身份認証模式、建立通用eID框架、成員國eID統一性、歐盟對各個國家eID認可到推動聯合eID管理的整個過程。

2005年,歐盟要求各成員國政府主導,分別建設eID管理體系,並要求各國的eID在成員國之間得到承認並互通。目前,已有17個國家在本國內搭建了eID框架,但泛歐洲的身份認証體系仍然沒有建立,也就是說各國的eID還是無法實現互認互通。

而這也是eID方案的問題所在。

這種基於國家公民身份的網絡身份認証體系,雖然強調一對一的准確原則,但是對於應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流動有著明顯的被動性,尤其是隨著難民問題等全球性人口流動問題的出現,這種“孤島”型的認証體系在治理能力上仍然具有滯后性。

也就是說,數字身份在跨境場景中,可能出現數字身份無法被驗証、無法實現互通,或是不被認可的情況。這是國家層面的“數據孤島”問題。

其次,數字身份的信息不可避免地隻能存在於國家或企業之間。就當前而言,國家需要借助互聯網企業的力量提高自身在關鍵領域的認証能力,這會導致認証體系監管難度的增加。同時,也可能由於大型互聯網企業將這些數據視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導致各體系之間的壁壘高、割裂嚴重,最終成為數字身份認証的阻礙之一。這是企業層面的“數據孤島”問題。

用區塊鏈打造數字身份,保護智慧城市安全

最后,這些數字身份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安全與隱私問題。一旦出現網絡安全問題,不僅意味著智能設備可能被大規模操控的問題,同時大量公眾的身份數據也可能面臨被盜取或泄露的危險。而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而這恰恰是區塊鏈和其他新興技術的用武之地。加密貨幣成功的技術為保護數十億連接設備以及不斷發展的智能城市網絡提供了巨大潛力。加密、安全、分散和共識驅動的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保護最終用戶的身份,連接設備和關鍵基礎設施,還可以提供跨網絡的安全通信和數據傳輸,防止其被破壞或篡改。

與集中式企業或政府系統的攻擊相比,無密鑰簽名基礎設施(KSI)和類似的分布式賬本技術(DLT)可以在任何違規情況下提供即時警報。此外,由於其是唯一的、難以篡改、欺騙或復制,從而保証數字身份可以在任何國家、任何服務、任何場景下被驗証,而不用擔心存在無法驗証識別的問題。

目前,泰國計劃在其數字身份識別計劃中實施KSI技術。同樣,日本金融廳和三大銀行正在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共享識別系統。美國伊利諾伊州則開始著手探索在土地所有權登記和出生証明數字化方面部署區塊鏈技術。

如果說傳統的線下身份証識別是1.0版本,那麼eID採用的中心化數字認証技術,則屬於2.0版本。但在智慧城市時代,這兩種方式都有其明顯的局限性。採用區塊鏈的數字身份認証技術,是可承載未來數字時代的身份認証服務網絡平台,可以說是身份認証的3.0版本,也是智慧城市在大量推出之前,各個城市所需要著力發展的。否則,存在網絡安全、缺乏統一身份認証問題的智慧城市,無疑會是人類數據共享的災難,也難以施展其拳腳。

總之,利用新興技術強化連接設備、關鍵基礎設施和復雜網絡將有助於將風險降到最低,公眾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城市轉型、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好處,由此無論是其經濟潛力、社會潛力也才能真正得到釋放。智慧城市也才能成為不斷增長的城市化可行的解決方案,滿足不斷增加的城市居民需求的唯一出路。

□鄭偉彬(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校對:危卓

(責編:黃玲麗、張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