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區塊鏈行業AB面:狂歡與逃亡

岳品瑜
2019年11月20日08:11 | 來源:北京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區塊鏈行業AB面:狂歡與逃亡

自10月24日以來,區塊鏈行業再次走上風口。在政策鼓勵發展大背景下,區塊鏈產業研究駛入快車道,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科技巨頭等紛紛加大馬力落地場景應用。不過,繁榮背后亂象猶存,加密代幣交易所搭區塊鏈熱“便車”圈錢、空殼公司套用區塊鏈概念炒作,甚至一些不法分子披著區塊鏈外衣行違法之事。有分析人士稱,當前,區塊鏈行業發展逐漸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行業現狀:一方面是欣欣向榮,大批巨頭公司和機構加速入場,推動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則風聲鶴唳,一大波投資者和詐騙者在監管圍剿后逃離市場,或出海或轉行。前述人士直言,當區塊鏈概念興起之時,人人都覺得有機會,但市場冷靜之后,萬裡挑一才會成就一個企業,未來,這一兩極分化發展態勢仍會持續下去。

欣欣向榮的A面:

政策落地 機構加速落地場景

自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專題學習以來,區塊鏈便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大批巨頭公司和機構加速布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也不斷鋪開,從金融、產品溯源、電子存証到數字身份與供應鏈協同,場景的深入化和多元化不斷加深,行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首先政策支持方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顯示,截至 2019 年 5 月,已有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貴州、山東等全國超過 30 個省市地區發布政策指導文件,開展區塊鏈產業鏈布局。全國已成立區塊鏈產業園共計 22 家,杭州、廣東、上海等沿海城市佔比過半,其中20家為政府主導或參與推進。

政策支持下,不同領域機構也紛紛在區塊鏈研究與場景落地方面一路高歌猛進。其中,傳統金融機構加速布局,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管理、保險等多個細分領域,截至目前,包括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均取得相應成果。

互聯網巨頭則紛紛將目光投向區塊鏈雲平台(BaaS),如“度小滿金融區塊鏈開放平台”主要著眼於金融領域的企業區塊鏈構建服務﹔阿裡雲區塊鏈BaaS則主要面向企業級客戶﹔騰訊推出的區塊鏈BaaS平台定位則是“以信息服務方”的角色全面向合作伙伴開放”,自身不參與供應鏈金融布局中﹔京東推出的區塊鏈BaaS平台則將重點放在商品的防偽追溯上。此外,還有華為等很多科技企業投身到區塊鏈應用中,各種區塊鏈技術創新成果層出不窮。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金融服務應用場景不斷落地,區塊鏈技術在政務民生類應用的項目數量也顯著增多,包括司法存証、稅務、電子票據、產品溯源等其他領域均穩步發展。據《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數據統計,目前全球公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高達1.8萬余件,中國佔比超過半數,居全球第一。

風聲鶴唳的B面:

亂象猶存 交易所搭便車圈錢

毫無疑問,在政策鼓勵區塊鏈行業發展后,區塊鏈技術從幕后走向台前,大眾已逐漸認識到區塊鏈技術的價值與前景。不過,行業大趨勢向好的同時,一些亂象也值得警惕:如加密代幣交易所搭區塊鏈熱“便車”圈錢、一些空殼公司套用區塊鏈概念炒作,甚至一些不法分子披著區塊鏈外衣行違法之事。

正如多位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所述,區塊鏈話題再次站上風口之后,幣圈的投機者們也沒有落下腳步。目前,仍有一大批幣圈機構以“區塊鏈”之名,依托微信群、社區、線下集會等方式,行傳銷、非法集資之實﹔仍有無數家虛擬資產交易所,借區塊鏈熱潮趁機炒作虛假宣傳,設置虛空賬戶監守自盜﹔還有部分企業開設空殼公司,借用區塊鏈名義騙政府補貼,但實際不做與區塊鏈相關的業務﹔甚至衍生出了少數區塊鏈自媒體,不做調研寫“黑稿”敲詐勒索,但又收錢為圈錢方虛假宣傳……

資深行業觀察者李京(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區塊鏈行業魚龍混雜,進場布局的除了踏實干事的企業外,還有一部分則是搞傳銷詐騙的圈錢方。目前不乏一些詐騙者,在區塊鏈行業監管未明確之時,將此前傳銷詐騙的一些模式套用進來,再借以區塊鏈概念,企圖以此規避風險。

“因為很多投資者不懂區塊鏈的真實含義,也對很多金融邏輯缺少基本認知,所以很多時候都會被圈錢方忽悠,當這樣的‘騙子’模式有成功案例后,久而久之,幣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一模式有利可圖,所以紛紛效仿。”李京直言,其實,在這個圈子裡大部分人都是圖賺一波快錢,沒有人會想著長久干下去,一旦整頓就會選擇轉行或撤離。

同時,看懂研究院研究員李霽月也提出,“當前在幣圈確實存在大量 ‘靠概念’賺快錢的企業,目前在這部分群體中,會有少數的技術實力者及時懸崖勒馬,選擇真正從事區塊鏈技術去助力實體經濟,也會有企業因看到風險后產生敬畏,而直接去轉行做與區塊鏈無關的產業﹔同樣也有人永不滿足,選擇繼續‘玩’下去,最后賠得分文不剩或成為億萬富翁”。

不過,業內一致認為,幣圈這一波刀口舔血的炒作或詐騙行為不會持續。實際上,在各地監管多面圍堵輪番排查后,該領域目前已是風聲鶴唳,如部分炒作虛擬資產的交易所,在遭多地監管圍剿后,已紛紛將業務撤離至海外﹔此外還有一些蹭概念的幣圈公司也危如累卵,不斷被曝出裁員、欠薪后,因經營難以為繼退出市場。多位幣圈從業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正在尋找一個好的機會上岸。

對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企業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委員劉峰認為,區塊鏈行業將會持續長時間的監管與洗牌,各類著眼於技術創新的企業會享受新行業帶來的政策紅利,而往日以代幣為基礎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員工會出現大幅撤離或者轉型。

正本清源:

明確立法 加大投資者教育

對於區塊鏈行業亂象,在李霽月看來,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沒有明確的立法和政策定位,因無法可依,所以很多企業打著擦邊球辦事,執法部門摸著石頭過河。另一個原因則是公眾認知偏差,對於一些區塊鏈新興技術、專家言論、技術言論等,普通人難以理解透徹,也使得詐騙行為有機可乘。由此,要改善亂象情況,可從明確立法與投資者教育兩個方向著手。

李京同樣認為,區塊鏈在多個領域都有其特有的優勢,也能相應解決很多問題,但目前亂象叢生,主要還是源於大部分人還不知道區塊鏈究竟是什麼、可以做什麼。很多詐騙者也是利用這一點,將這項技術鼓吹包裝,從而讓很多人無法分辨真假。

李京直言:“當每個人都能把虛擬代幣理解得像人民幣一樣透徹的時候,詐騙者行騙成功的概率就會低很多,相應市場上的亂象就會改善很多,因此區塊鏈正本清源,關鍵還是要做好投資者教育。”

就目前的監管形勢,劉峰進一步指出,今后,監管將會一如既往支持區塊鏈技術大力發展,促進該技術與各個行業領域結合,形成產業化落地,但同時也會針對區塊鏈代幣金融活動及各種可能破壞金融穩定的行為,長期保持高壓監管態勢。

就像互聯網泡沫一樣,區塊鏈行業存在泡沫。在概念興起之時,人人都覺得有機會,但市場冷靜之后,萬裡挑一才會成就一個企業,未來,這一兩極分化的發展態勢仍會持續下去。對於區塊鏈行業未來發展態勢,李霽月預測,在長期洗牌后,未來或將在巨頭層面呈現三大頭部力量,即國家隊、互聯網巨頭以及區塊鏈新興巨頭,同時以資本為紐帶、以地域為紐帶的中、小型創業區塊鏈聯盟集群也可能會產生。

劉峰則表示,對於區塊鏈行業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內會進入政策引導轉型期。即引導“礦圈”企業規范化生產,充分利用富余自然資源來進行價值生產利用。對於“幣圈”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積極引導,鼓勵其在滿足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獲得某些許可或者牌照使其合規化運營業務,並強制監管代幣類數字資產的發型和注銷行為。對於“鏈圈”企業,則會積極鼓勵其技術產業落地。由此,通過各個層面讓區塊鏈技術真正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為區塊鏈技術正名。

(責編:黃玲麗、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