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用跨境交易和冷鏈物流理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

 ——專訪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

馬方業 李冰
2019年12月02日10:37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跨境交易和冷鏈物流理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

作為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征之一,“去中心化”被提及的最為頻繁,也被認為最具顛覆性。應當如何正確理解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是否一定要追求絕對的去中心化?帶著這些問題,《証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

《証券日報》記者:李主任,您好!現在大家一提區塊鏈,就要提去中心化?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鳴:是的。其實,無論是去中心、多中心化或者去中介化,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技術的多個表述。確切來說,去中心化只是一種分布式的網絡形式,不應帶有其他色彩。區塊鏈技術採用了分布式網絡為點對點的協同提供技術支撐。而是否去中心化不應依賴於技術的要求,應該依賴於技術承載的應用需求。因為技術如果沒有應用場景,隻能是實驗室或者技術極客的“玩具”而已。

具體來說,在跨境交易領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跨境交易的應用完全去中心化,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監管。形成對比的是,在冷鏈物流領域,比如我們從內蒙古買頭羊拉到北京,每分鐘記錄一次溫度數據上鏈,以此証明這頭羊一直是在冷凍之中,這個場景則沒有必要進行強監管。

所以說,是否去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的程度應該由區塊鏈技術承載的應用決定的,而不應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簡單而言,如果去中心化是0,中心化是1,某一種應用場景對於去中心化的要求可能處於0到1中間某一個位置,未必一定是非0即1。

《証券日報》記者:區塊鏈能帶來不少好處,同時也存在著很多風險。您是如何看的?

李鳴:的確如此。從長遠發展來看,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和人工智能的結合會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甚至是科幻小說的場景也可能變為現實。可以說,區塊鏈有很多的好處,也面臨不少挑戰。

具體來講,首先是監管層面。比如ICO等相關活動對金融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最近,上海、北京等地相關部門也對虛擬幣交易重拳出擊。其次是不良信息層面。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是上鏈信息不能更改,而不良信息上鏈會引發一些不良影響,因此上鏈前要過濾掉不良信息以消除風險。最后是數據的跨境流動。區塊鏈是點對點通信,就像比特幣或以太坊,很多數據可以流到境外。而數據已經成為生產要素,數據流動也要進行監管。同樣,區塊鏈也是軟件形態,和其他軟件面臨的風險也是一樣的,如網絡層、平台層、應用層的安全威脅。另外,區塊鏈因其技術特點還有其自身的安全問題,像算力攻擊、智能合約漏洞等。

《証券日報》記者:對於區塊鏈產業,能否給大家談談您的觀點?

李鳴:關於區塊鏈產業,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比如哲學家講生產關系,社會學家講協作、經濟學家講通証經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說法?我理解這裡面基本的邏輯是,從技術視角來看,因為區塊鏈是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封裝”,形成可信、共識、防篡改的技術體系,從而為應用提供信任的支撐。信任的增加,使傳遞價值成為可能,從而在社會層面促進大規模協作,進而可能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但是,如果脫離開技術支撐和應用實踐,其他的想象都是空洞的。我們希望大家能從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區塊鏈技術。

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時候需要科學的方法來指引,需要工程化和體系化的思想。比如,在選擇價值上,區塊鏈或有四個方面可用,存証和確權、交易和交換、溯源、信用服務。如果是做供應鏈的企業,溯源可能是個好的選擇﹔如果是金融企業,交易或交換可能是好的選擇。到底從哪下手,不是拿來區塊鏈技術就用,總要選一個合適的、有價值的方向。現如今,常聽人說區塊鏈的偉大、顛覆和創新,但是很少有人講區塊鏈的工程化和體系化的思想。對此,我們也正在積極思考,希望用標准化的方法引導產業快速發展。

(責編:邊雪、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