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官員、學者、從業者齊聚清華研討區塊鏈,主要談了什麼?

張姝欣
2019年12月24日09:03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官員、學者、從業者齊聚清華研討區塊鏈,主要談了什麼?

近日,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BAC區塊鏈應用大會,多位來自監管和業內的專家共同探討、分享區塊鏈技術的產業應用。

據悉,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主辦。多位嘉賓在現場就區塊鏈的監管趨勢、核心應用、落地領域等問題進行討論。

銀保監陳偉鋼: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

原銀監會黨校副校長,中國銀監會培訓中心主任,中國銀保監會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正局級監事陳偉鋼表示,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都是新型的。目前從政策導向上看,要把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區分看待,國家對於區塊鏈技術是提倡的。

下一步區塊鏈的應用和發展有十個趨勢。趨勢一:區塊鏈要從數字貨幣向非金融領域滲透擴散,區塊鏈起源於數字貨幣,起源於比特幣。趨勢二,企業的聯盟鏈或者某一個企業的私鏈是主流方向。趨勢三,會催生多樣化的技術方案。趨勢四,會跟雲計算緊密的結合。趨勢五,安全問題會日益凸顯。趨勢六,兩個聯盟之間跨連的需求會增多。趨勢七,區塊鏈技術的競爭會日益的激烈。趨勢八,區塊鏈投資可能也是一個方向。趨勢九,區塊鏈技術會為監管提供一些幫助。趨勢十,區塊鏈的標准會逐步的顯現出來,現在還缺乏一些統一的標准。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落地還有五大障礙,第一是認知的屏障,現在對什麼是區塊鏈,一些區塊鏈項目是好是壞的信息還不是很普及。第二,基礎有屏障,數字化的進程中,大數據治理、5G、雲平台和相關人才現在還不夠。第三是區塊鏈技術現在還是有壁壘,標准沒有統一,技術本身也還處於初級階段。第四個是法律屏障,法律現在還沒有確定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第五個是應用的屏障,區塊鏈的發展會有權利和利益之爭。

上交所前總工白碩:區塊鏈在支付匯兌領域可以用“三分法”區分是否合法

上海交易所原總工程師、中國計算機協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顧問白碩就后法幣時代的區塊鏈業態發表演講。

白碩認為我國目前區塊鏈發展面臨兩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出海的競爭,另一個就是創新壓力,實際上目前真正屬於我們的底層技術還是非常有限。

白碩認為在目前這個時點,發展區塊鏈顯得尤為重要。早期的信任是點對點的,熟人才能產生信任。然后進化到通過中介建立信任,但是還有串聯在裡面,效率低下,swift協議就是一個效率的典型。當我們有了區塊鏈的參照以后,建立信任的環節和行使環節就會更加高效。區塊鏈就是要成為一個建立信任的基礎設施。

白碩認為,區塊鏈具備四個功能,一是記賬,就是組織數據。一是認賬,就是達成共識。一是可編程,就是讓價值和信任的狀態由代碼推動。一是自帶商業模式,把運營和服務通過代碼完成,同時對於開發者還有獎勵機制。在他看來,區塊鏈的核心應用是支付匯兌,支付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匯兌就是支付兩端用不同的錢。

目前區塊鏈在支付匯兌領域,有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白碩認為可以用“三分法”區分:一個叫虛擬貨幣,一個是商圈貨,一個是法定數字法幣。虛擬貨幣是加密的,匿名的,發起人是私人和民間,無主運作,試圖不受監管。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和匯兌手段在中國是被禁止的,作為資產記價手段,一部分是正規的,有一部分比如像ICO就是非法的。

商圈幣可以看成是綁定法幣,就像飯票。但是在創造貨幣的過程當中是不透明的。美容、游戲票,都有這種屬性,把流通變成數字化的環節。

法定數字貨幣是由央行主導,具有法定效力,能在線上流通的貨幣。中國將要推出的法定數字貨幣,跟現鈔相並列的位置上,是M0的范疇,這是私人領域。不是另外一種貨幣,而是人民幣的另外一種形式。

一旦推出,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可以有效控制假幣,又便於反洗錢和外匯管制,可以更好執行貨幣政策,比紙幣的效率高很多。同時,還可以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倡議,保障銀行工作人員生命安全,搶銀行這個職業要消失了。

從財產屬性上來看,虛擬貨幣被法律上認定是一種財產,財產偷了就犯法。但虛擬貨幣沒有支付能力,商圈幣在商圈特定的范圍裡是有支付能力,但不能出既定范圍。法定數字貨幣一切都可以。

中財區塊鏈研究院張元林:區塊鏈在文化產業應用中通証經濟是重要部分

中財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元林先生談到了文化產業區塊鏈應用。他表示在確權和認証的環節,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保証數據真實性。因此在知識產權類的數據確權的認証上可以利用區塊鏈平台。

但是,他表示在區塊鏈技術在文化產業上的大幅落地,不僅要解決效率問題,也要解決線下資產和區塊鏈線上資產一一對應的問題。針對區塊鏈在文化產業的應用,當下還沒有充分展開的一個領域就是通証經濟。

所以權益通過它的流動、分配和機制設計,來激勵和參與到某一個項目和經濟系統的參與者,從而為大家帶來經濟動能,能夠讓整個社會自由的運轉,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未來的區塊鏈在文化產業應用的一個最主要的戰場。

針對區塊鏈在文化產業應用上的可能路徑,張元林推測從內容生產端來說,對現有的文化產業的格局不太滿意的一點,就在於中間系統,所有行業都能借助區塊鏈的系統解決信用的問題,因為加上了通証系統這樣一個懲罰機制,會讓區塊鏈平台上運行的個人珍惜自己的信用,人人都是在這個機制約束之下。

同時,文化行業還有粉絲管理、社區激勵、產業鏈協作、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通過確權,通過通証經濟的改造,可能會看到一些好的變化。首先是對內容的生產者有一個更好的回報機制。還有對項目動態的估值,可以讓項目獲得相應的資金資源,能夠支持它從小到大。還有整個行業會有權益轉讓的便利。

(責編:杜瑋(實習生)、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