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銀行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4年增38倍 微眾銀行以288件專利奪冠

李 冰
2020年01月14日13:33 |
小字號

  來源:《証券日報》

      區塊鏈在去年迎來了“強勁風口”,銀行也是其主要參與者之一。

  根據零壹智庫數據統計,自2016年起至2019年12月份,我國共計有15家銀行申請了區塊鏈技術相關專利,專利申請數量合計達到433件,較之4年前的11件已經暴增了38倍有余。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三家銀行分別是微眾銀行、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88件、50件和40件。

  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分析師任萬盛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區塊鏈概念的普及,以及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區塊鏈去中心化、可溯源、不可篡改、安全隱密等特性,受到越來越多銀行的關注。同時也吸引了一些銀行投入時間、人力、資金去研發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

  4年銀行申請專利

  數量增38倍

  《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從專利申請時間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申請區塊鏈專利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2016年。

  據零壹智庫統計顯示,自2016年—2019年銀行業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從11件增長至433件,增近38倍。具體來看,在2016年僅中國銀行和微眾銀行申請了區塊鏈專利,數量分別是7件和4件。2017年—2019年期間,所有銀行申請專利總數量分別是43件、95件和284件。

  4年間,參與區塊鏈專利申請的銀行也從2家增至15家。在這個過程中,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3家銀行分別是微眾銀行、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

  據統計,僅2019年銀行業申請的區塊鏈專利就達284件,共計有9家銀行申請了區塊鏈相關專利,其中,微眾銀行以229件排在首位,佔到2019年新增專利總數的81%﹔排在第二的是工商銀行,在2019年申請了35件,佔總數的12%﹔其余7家銀行專利申請數量均在10件以下。

  記者注意到,微眾銀行憑借數量優勢,在業務分布上處於領先優勢,其區塊鏈專利覆蓋了數字資產、供應鏈金融業務、支付結算業務、征信和匯款業務,而中國銀行的區塊鏈專利覆蓋了數字資產、信貸業務、征信、跨境支付、資金存管和結售匯業務,工商銀行的區塊鏈專利則主要集中在數字資產和供應鏈金融業務。

  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分析師任萬盛表示,專利申請人為了能夠讓專利審核員了解所申請的專利是否具備創新性、實用性、獨特性,往往會將將專利技術背景、業務痛點、技術痛點、解決方法及具體流程等內容寫入專利申請書中。

  139件區塊鏈專利

  與金融業務和應用場景有關

  整體來看,在銀行申請的區塊鏈專利當中,有151件區塊鏈專利與基礎設施和底層技術有關,139件區塊鏈專利與金融業務和應用場景有關。

  《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從申請專利的業務角度來看,數字資產、信貸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是最受銀行關注的3個領域。

  具體來看,有5家銀行申請了數字資產相關專利共17件,申請的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和微眾銀行等﹔信貸業務有4家銀行申請了相關專利,其中包括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玉山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也有4家銀行申請了相關專利,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微眾銀行和福建農信銀行。除此之外,支付結算、征信和跨境支付也是銀行比較關注的應用場景,申請這些領域專利銀行均達到3家。

  據統計,在銀行區塊鏈專利應用場景方面,身份認証、區塊鏈投票、資產轉移、積分管理、區塊鏈溯源、秘密交易、風險管理、票據處理等領域均廣泛受到銀行業的關注。

  此外,在基礎設施和底層技術方面,數據處理是專利申請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技術。據不完全統計,與數據處理相關專利申請數量達到54件。其中,數據處理包含了數據存儲、數據讀取、數據訪問、數據共享、數據檢測、數據縮容、數據同步等技術,其次,智能合約、共識算法和加密技術三項技術在專利中的出現次數均達到10件以上。

  任萬盛認為認為,跨境支付領域的專利申請尤為值得關注:“區塊鏈跨境支付系統具有以下優點:匯款行與收款行之間點對點進行交易,省去了代理銀行造成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提高了銀行間跨境支付效率﹔支持7*24時間交易,不受時差與節假日影響﹔可通過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實時銷賬﹔支持實時查詢交易轉賬狀態﹔可保障數據存儲安全,防止數據泄露風險﹔可通過區塊鏈網絡促進數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