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央行透露,未來中國的數字貨幣體系是這樣的

宋杰
2020年02月06日10:57 |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小字號

2019年下半年,央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 年)》文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回眸2019年,科技創新正在急速改變著金融行業。大數據風控行業密集整治、數字貨幣雛形初現、刷臉支付納入金融科技試點等大事件的發生都在預示著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的未來。

頂層設計也在加強。2019年8月,央行正式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作為首份規范金融科技發展的頂層文件,這份規劃出台意義重大,明確了科技創新邊界與發力方向,標志著金融科技創新和金融科技輸出正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面向2020年乃至下一個10年,金融與科技必將產生更多的深度融合。比如,區塊鏈技術將在未來10年迅速發展,扮演互聯網通行証角色,在金融領域將推進貨幣無紙化進程以及其他應用場景的落地等。

業內預計,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

數字貨幣漸行漸近

2019年6月18日,美國臉書公司(Facebook)發布了Libra加密貨幣白皮書,正式進軍幣圈。Libra被定義為“全新的全球化貨幣,為數字世界設計”,宣稱將為全球數十億無法使用傳統銀行業務的人提供金融服務。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近日表示,Libra托管目前仍然存疑,比如准備金數量如何確定,私有的Libra委員會會否缺乏公眾性,是否有賺取利息的動機等。因此,在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全球央行要有大致的協作機制,以便增強信心。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公開表示,央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

目前,央行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台進行交易。

那麼,央行有沒有推出數字貨幣的時間表?周小川透露,5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前,一些印鈔造幣廠商曾提出紙幣的替代性做法可能是數字貨幣,但並沒有著重討論應用區塊鏈或者是分布式記賬系統的可能性。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央行數字貨幣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單層運營體系,是指人民銀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而在數字貨幣發行時,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就屬於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做上層,商業銀行做第二層,這種雙重投放體系適合我國的國情。既能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也能夠順利提升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穆長春說。

區塊鏈技術將扮演互聯網通行証角色

中國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原局長陳偉鋼日前在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表示,區塊鏈可能是未來金融科技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也是網絡技術的第三代產品。

陳偉鋼談到,“區塊鏈應用在金融上,比如對小微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完全可以使用供應鏈金融,增加關聯企業之間的信任度。數字貨幣也是區塊鏈技術,運用數字貨幣可以大大降低對外貿易的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探討主要集中於兩個方向:數字貨幣和數字民生。不論哪個方向,都指向一個趨勢:數字經濟。

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智庫專家魏雪飛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指出,和任何通信科技一樣,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技術,沒有應用場景,就沒有任何價值。它與物聯網、大數據、VR、VI等是相互融合的互聯網通信技術,相輔相成,將在未來10年迅速發展。

區塊鏈技術之所以被用於數字貨幣,主要因為它早先是運用於記賬的技術。但是未來,它將被用於全面的政務管理、跨部門協作、跨職能的公眾服務。供應鏈管理也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廣泛空間,農產品、畜牧業都將因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而變得可追溯源頭、可關注消費端后果,使得消費變得更加安全可信。同時,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和交易也會變得更為簡單,區塊鏈技術將帶來知識創新的新高潮。

魏雪飛預測,未來10年,區塊鏈技術將推動合作共信,將加強全球化的合作,推進貨幣無紙化進程以及更為批量化的交易過程。區塊鏈技術對於司法存証的促進,也將互聯網法院、互聯網仲裁推向前台。因為數字資產和資產數字化將使得法人和個人產權更加透明,跨地域的裁決和執行變得更為容易。區塊鏈技術將加強合法權益的透明度,也將嚴厲打擊非法活動,增加社會公平性。

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入局,下個風口在B端

據普華永道《2020年與未來的金融服務技術:擁抱顛覆者》報告,全球81%的銀行CEO在眾多領域中最關注科技發展。而中國傳統金融機構已開始探索科技賦能金融之路。

“傳統金融機構都在持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因為他們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業務發展能力,發現新需求、降低成本、優化流程、開辟新業務,最終完成轉型升級。而科技企業也會尋求加深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金融機構的業務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服務,通過創新的金融手段提升科技轉化效率,達到自身發展的需求。”騰訊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韓開創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韓開創談到,騰訊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項目就圍繞“微信支付”這一基礎運用,已經覆蓋線下數百萬門店、30多個行業,實現了對用戶日常生活場景的全覆蓋,實現了“人信息服務場景”的智慧化連接。

除了BATJ等互聯網巨頭外,不少傳統金融機構選擇孵化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5年,興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銀行機構。

截至2019年6月末,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10余家銀行陸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記者注意到,這些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無一例外將科技輸出作為未來業務支撐點之一,這樣看來,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將有競爭,也有合作與融合,中國的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此外,花旗私人銀行發布的一篇展望2020年的報告指出,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尋求與傳統金融公司合作,兩者存在互補關系,金融科技公司希望獲得客戶和數據,而傳統金融公司需要創新技術和文化變革。

百融雲創董事長、CEO張韶峰在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上介紹,百融雲創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落地到金融業務領域,構建“產業+科技+金融”生態,聯合金融機構進行多產業多場景的金融服務。公司自主創新的信用科技,已成功切入信貸風控、企業征信、精准營銷等多個金融場景,累計服務數千家金融機構,覆蓋銀行、消費金融、汽車金融、保險等金融領域。

根據畢馬威預測,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而普華永道在《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中認為,中國互聯網下一個風口將出現在B端,科技企業賦能B端、服務C端將成為主流商業模式,目前金融科技發展形成的平台生態已初具格局。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