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區塊鏈+疫情抗擊:把數據晒在陽光下

張楠迪揚
2020年02月06日11:02 | 來源:澎湃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區塊鏈+疫情抗擊:把數據晒在陽光下

這些天,網絡上出現了對武漢紅十字會的質問。

人們質問紅會,捐了那麼多東西,怎麼還缺?是捐的不夠,還是派發不利?雖然有報道顯示九州通協助武漢紅會醫療物資管理,派發效率得到改善,但捐贈總量有多少,符合保准的又有多少?派發改善后,對一線醫院的供給情況如何?這些數據仍是一個問號。

一、對抗信息社會的原始狀態:我們需要完整、真實、可信的信息

為獲得對事實的完整認知,人們要求信息:完整、真實可信。而海量信息的原始面貌恰恰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多呈現出的狀態是:碎片化、可信度參差不齊。這為人們獲取完整的事實帶來了巨大挑戰。

“碎片化”指信息與數據來自多種不同渠道,而這些渠道並沒有有機整合在一起,以各自喜愛的方式和表達風格,自由自在地為信息海洋添磚加瓦。這本身沒有什麼錯,信息社會的原始面貌本就如此。但當需要獲知事件的全貌,或一個相對完整的片段時,原始狀態的信息則很難直接服務於這個需求。

更為危險的是,人們不會因為原始信息處於碎片化狀態,就放棄獲取信息的需求。特別是面對突發事件,人群中彌漫的集體焦慮會加劇對真實信息的渴求程度,從而加速整合碎片化信息的速度。當缺乏可及的技術工具時,人們通常會採取最原始的方式拼接碎片。

這就是我們在此次疫情中看到的諸多傳言。為形成對局面的完整認知,人們將零碎輿論、傳言、和各種官方渠道,主流媒體平台消息拼接在一起。拼接不上,對接不整齊之處,難免靠想象和猜測填補縫隙。當想象和猜測也無法填補邏輯鏈條斷裂的時候,這個斷裂就很可能成為滋生恐慌和謠言的溫床。

“可信度”指信息被人們信賴的程度。對於可信度不足,或不辯真偽的信息,即便再完整,也可能是無效信息,還可能會造成混淆視聽的負面影響。此次人們對紅會的質疑便是如此。雖然利用紅會接收物資在理論上比民間零散接收更有效率,但當紅會面臨信任危機,這些理論上的優勢會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那麼紅會提供的對完整圖景的解釋,雖然在邏輯鏈條上是完整的,可信度卻受到很大質疑。

危機時刻,除了完整、真實可信,人們對信息的要求還包括實時性。危機情形瞬息萬變,靜態、滯后的信息,顯然不能無法滿足人們對危機發展走向的把握,既不能有效服務政府決策,也不便於公眾知情和監督。

應對疫情,我們不僅需要多部門的數據和信息,還需要了解全過程的信息﹔不僅需要全過程信息,也需要實時信息。同時需要這些信息可以開放給社會查詢,保証信息的完整、實時、開放和透明。

回答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捐了那麼多東西,武漢醫院還缺?”其實,做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便可得出結論。武漢各醫院總體需求到底有多少?各地的捐助總量有多少?符合標准的總量又有多少?對比這兩個簡單的數據,是供不應求,還是供過於求,一目了然。如果總量上供過於求,但一線醫院卻同時告急,就說明在物資分配、發放環節有斷裂。但完成這個簡單的計算需要必要的數據。

二、區塊鏈+抗擊疫情:以物資捐贈派發場景為例

在傳統的技術工具箱中,可能很難主要依靠一種技術手段滿足我們對數據和信息的全部要求。於是,相當長一段時間,深度整合、開放、實時、共享這一期望大多停留在美麗的構想階段,直到區塊鏈技術進入了公共管理者的視野。

作為新生事物,區塊鏈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時間不過11年。2008年10月31日,Sattoshi Nakamoto公開發表文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首次提出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無中介現金直接交易的理念。

區塊鏈技術可以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不同應用場景的應用方式和具體架構都不盡相同。區塊鏈技術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應用比較晚近,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比如,區塊鏈技術用於醫保領域用於提高醫療數據存儲的安全性﹔用於提高政府內部管理系統的效率﹔用於政務服務領域,實現快速審批、智慧政務等。

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應用都看中了區塊鏈所具有的共享、透明、可追溯、防篡改、分布式的技術優勢。

第一,破解“碎片化”難題:全景式數據整合。破解信息“碎片化”難題上,區塊鏈可有效實現全流程、全部門數據整合,展現數據全貌、實現全程可溯。

以物資捐贈及發放為例,全流程指物資從捐贈方流向受贈方的全過程,包括物流、倉儲、分發、派送等全過程信息,目前各個環節尚未實現有效整合。區塊鏈技術支撐下,捐贈物資從進入物流系統的第一刻,就可以實現信息上鏈。物資從寄件方到收件方的流動信息類似我們熟悉的物流流程。上鏈信息可以十分詳細,不僅包括物品名稱、重量、寄件方、收件方、寄收件地址,還可包括貨品型號、數量等詳細信息。

但物流公司掌握的信息隻包括物資從寄件人到收件人這個階段,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收件方不一定夠是受贈方,有可能是慈善機構或社會組織等。比如此次疫情中,紅會公開接受社會各界捐助,然后再行派發。因此即便物資完成物流過程,到達收件方,並不代表物資到達受贈方。

區塊鏈技術支撐下,如果收件人是代收機構,完成物流階段后的物資信息將被繼續記錄。物資進入代收機構的具體貨品詳情、進入時間、調取時間、調取對象,被代收機構派往受贈人的過程都將被記錄。

在區塊鏈的助力下,不論物資從捐贈人到受贈人之間經過多少環節,都可被記錄。這將有效解決物資流向信息在不同環節之間產生信息斷裂的問題。捐贈物資處於什麼環節、是否及時發放、卡頓在哪裡,一清二楚,不會有任何一個環節處於黑箱。

全部門指物資捐贈及派發涉及的所有部門,包括物流、政府部門、慈善機構、派送渠道等。部門整合的重要程度無疑更高,難度也更大。如果涉及部門的數據不能整合在一起,則勢必不能展現物資調配的全景信息。物流運送、政府與慈善機構共同負責發放、派送渠道負責遞送到受贈方。最關鍵的是,這裡的物流、政府部門、慈善機構、派送渠道並非各自隻有一個部門,而是大量、多點、彌散的,包括所有參與運輸物資的物流公司、多個政府相關部門、可能多個慈善機構、多重派送渠道。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多領域、多部門的數據同時上鏈,實現信息的全景式整合。

第二,數據可信,全程可溯,不可篡改。可信度上,區塊鏈技術通過多方參與解決信用機制問題。分布式存儲可實現上鏈數據的多點存儲,不會出現單一節點被攻破,整體數據丟失的問題。基於區塊內的數據結構,任何區塊內的數據被修改,都會使得此區塊內的下層與上層哈希值無法對應。此外,每個刪除動作都會產生新增數據。也就是說,鏈上的任何讀寫、刪除、調取等活動都會留痕。在這個意義上,區塊鏈技術可實現應急物資流向數據的不可篡改。

第三,機構身份透明、數據透明、全社會開放可查。涉及物資捐贈與發放的所有機構和部門都在鏈上,且身份透明,相關機構做出的與物資捐贈和發放的活動信息都會上鏈,全程留痕。也就是說,所有參與者的信息和數據自上鏈的第一刻起就公開透明,多點存儲。

因為鏈上機構身份透明,所以主體責任清晰。誰的數據,誰的信息,誰負主體責任。這使得數據來源部門破壞誠信的成本十分高昂,因為一旦破壞誠信,在數據源頭上做手腳,等於自曝丑行,全社會都可以追溯到最初的錯誤源頭在哪裡。這也會倒逼數據來源部門自覺守信,尊重誠信機制。

捐贈物資的物流信息、總量信息、調配情況、分發情況都全程記錄和公開,不是任何一個機構可以左右、篡改的。所以在區塊鏈技術的助力下,哪個環節斷裂了,都可以在全網看實時看到。

更為重要的是,在區塊鏈的助力下,捐贈物資鏈可以向社會開放。開放性體現在任何人都可以獲得用戶身份,隨時查閱鏈上信息,真正實現將數據晒在陽光下,接受所有公眾的監督和檢閱。

三、區塊鏈+公共衛生危機管理:一個概念性技術框架

按照分類,區塊鏈主要分為公鏈、私聯、聯盟鏈。公鏈最主要的特點是公開、匿名、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作為節點,獲得鏈上數據的讀寫權限。我們熟知的比特幣就是基於公鏈建構的。公鏈的缺點是依靠算力爭奪記賬權,能耗高,效率低下,節點匿名,身份不公開不透明,在公共管理的很多場景反而成為缺點。私有鏈完全不開放,也不符合公共管理場景對開放性的需要。

聯盟鏈的半開放的特點適用於公共管理的諸多場景,包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的一些具體場景。聯盟鏈的半開放性主要體現在鏈上節點數量有限、身份透明,不是任何用戶都有讀寫權限。

比如物資捐贈和發放場景,可以有兩種部署區塊鏈物資鏈架構的方式:

一種是建設專鏈,將物資捐贈與發放涉及的所有機構放在同一個鏈上,在各機構內部部署多個節點,形成一個聯盟鏈。不過,這可能會存在危機過后專鏈使用場景受限的問題。

另一種方式是以機構類別為單位,將物流、政府部門、慈善機構、派發渠道分別建鏈,形成跨鏈網絡,這可能更方便鏈內組織和協同,危機過后各自的鏈還可用於日常其他共享場景。但跨鏈共享需要一定的投入來建立跨鏈數據共享機制。具體模式選擇還需要更多探討和論証。

在用戶權限上,如果是一條鏈、一張網,中心節點可部署在政府部門,方便協調統籌。如果是跨鏈網絡,可在各鏈內部選擇機構部署中心節點。讀寫權限上,鏈上機構具有讀寫權,可以在鏈上寫入本機構與物資捐贈、分發相關數據,也可讀取數據。社會公眾具備讀寫權,不具備寫入權,可自由讀取數據,全程知悉並監督。權限約定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這樣既能夠在集約資源的前提下發揮區塊鏈的技術優勢,又能夠實現數據向社會開放查詢的目的。對於公眾頻繁請求會否為系統帶來巨大壓力,引起系統崩潰的問題,可以通過部署訪問節點,作為社會化接入節點等相關技術手段有效解決。

此方面的類似應用在國內已有先行示范,比如重慶市渝中區引用區塊鏈技術對農產品進行追溯,構建從農場到餐桌的可追溯性解決方案,讓每一個環節透明可查。應用區塊鏈技術追蹤捐助物資分配的技術應用理念與此相似,但需要根據適用場景的具體需求做出必要調適。

四、區塊鏈助力疫情防控的其他可能性應用場景

當然,物資捐贈派發只是其中一例,疫情防控上,區塊鏈可以助力的場景還有很多。

比如,醫院床位管理。各醫院床位總量,已用床位數量,空床數量,各級院都有讀寫權,數據隨住院和出院手續辦理,實時更新上鏈。各大醫院還可開通網上排隊渠道,將此數據上鏈,公眾不但可以看到各醫院的空床率,還可以看到排隊情況,及時調整就醫策略。這樣所有的醫院的床位動態使用情況被整合在一個平台上,既方便社會掌握信息,又可有效引導病患就醫,減少盲目擁擠、降低疑似病例的流動率。更便於各級政府實時了解一線的最新情況。

再如,物資消耗管理。一線醫院每天消耗大量物資,對庫存和消耗量的管理對掌握和預判需求量十分重要。近日很多媒體報道顯示,武漢一線醫院各科室主要通過估算判斷每天需要的物資量。統計手段落后,缺乏准確的數據,很難實現精細化管理。以區塊鏈技術支撐物資消耗管理,可通過物資到貨進入庫存、領取量等上鏈信息綜合掌握物資消耗情況。地區內所有醫院加入聯盟鏈,則可以為決策者掌握全局信息提供精准的數據,這對調度平衡有限物資,實現按需發放至關重要。

也許人們會有擔憂,疫情之下,抗擊防控工作已經需要大量資源投入,構建全國醫療資源一張網,會不會需要單獨辟出大量人力負責鏈數據上鏈等維護工作?實際上,區塊鏈可以和既有系統對接,在完成其他必要工作的同時完成數據上鏈。

面對疫情,大家都希望能有盡快度過,最大程度減少損失。目前所暴露的數據統計方式陳舊、數據不能及時更新、物資派發尚未做到有效及時等問題,顯示了治理需要更加有力的技術工具。當然,每種新技術、新手段都有特定的適用范圍,不可不重視,也不可夸大,更不應以技術手段的更新,取代深層結構性改革。善用技術,才能發揮技術的最大功效。

(作者張楠迪揚為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青島分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