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央行數字貨幣 助力全球性普惠金融

馬方業
2020年02月10日09:14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央行數字貨幣 助力全球性普惠金融

  本報記者 馬方業

  見習記者 余俊毅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數字化與數字經濟已成大勢所趨。貨幣的數字化也是必然伴隨的一個結果。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央行數字貨幣?對Libra數字貨幣項目如何評價?中國的區塊鏈人才技術路線應該怎樣建立?帶著這些問題,《証券日報》記者專訪了浙江大學教授、互聯網金融研究院和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聯席所長賁聖林。

  Libra的研究需關注六大矛盾

  人才培養需“政產學研創”五位一體

  《証券日報》:您對臉書的Libra數字貨幣項目如何評價?您對中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怎麼樣的看法與預期?

  賁聖林:Libra的出現可以被看作是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也反映了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制度在很多方面還存在非常多的不足以及薄弱環節,如普惠金融發展、跨境支付便利性等。目前來看,Libra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技術、規則等不盡完善和成熟。但它切入的高度與願景、以及有眾多優秀企業作為生態共同體參與等都應該得到我們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關於Libra的研究,我認為需要特別關注六大矛盾與競爭問題:第一是貨幣發行領域中政府主權與民間的競爭關系﹔第二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競爭﹔第三是虛擬世界的全球化和現實世界的國家主權之間的矛盾﹔第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層面﹔第五是企業之間,特別是技術企業之間的競爭﹔最后,需要高度關注共同體或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

  人民銀行在2020年工作會議中指出將繼續穩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我也非常期待在央行信用背書下的數字貨幣能夠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提升貨幣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優化貨幣支付功能,也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高人民幣在數字化等一系列新發展形勢下的貨幣地位,為普惠金融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

  《証券日報》:您作為大學教授在育人方面肯定有不少好經驗,在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階段應如何培養相應人才?

  賁聖林:技術的創新和重大變革,會加快促進未來人才需求面臨更為深刻的結構性調整,人才培養也亟需“政產學研創”五位一體、聯動發力。政府應是夯實金融科技智力發展的“設計師”和“店小二”,需要不斷加強頂層設計,組織、領導和保障好人才培養與引進中的各項工作,營造人才吸引良好環境,服務人才發展新需求,打造引才新名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應建設成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堅持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打通學科壁壘,促進人才融合型創新發展。企業是夯實金融科技智力發展的“踐行者”,可以協力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的設置,引領人才培養的市場化、深度化、精干化發展,助力金融科技產業新型人才體系的構建﹔一些行業組織和協會也應成為夯實金融科技人才與智力發展的“調節器”,要協助優質企業將人才“引進來”,也要推動智力資源“走出去”,拓展國際視野與全球影響力。

  新基建發展空間大

  夯實中國金融科技的領導地位

  《証券日報》:我們注意到,2013年您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對金融的顛覆力量, 2014年您就全職加入了浙大從事金融科技研究。能否談談您對金融科技的理解?

  賁聖林:2014年5月份,我來到中國互聯網金融發源地—杭州,全職加入浙大,積極組建團隊、搭建平台,先后創建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積極構建一個跨學科、政產學研創一體化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

  我個人認為金融與科技的協同發展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金融科技(FinTech),也就是現有的金融機構利用科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並減少金融市場摩擦,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和客戶體驗,傳統金融機構比如招商銀行、華泰証券、中國平安等就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

  二是科技金融(TechFin),指的是新興科技公司依托新技術開發出更好的金融產品、服務及場景,將業務邊界延伸和拓展到金融領域,例如阿裡系的螞蟻金服、騰訊金融科技,立足技術而衍生金融。我認為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這兩股力量應該是協同一致、相向而行的,即金融科技發展需要我們金融機構更加專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而科技公司做金融時也需要更加規范化、持牌化、嚴謹化,隻有兩者共同聚力,最終才能夠行穩致遠,共同服務金融未來發展。

  《証券日報》:您一直在研究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產業發展,能否給我們談談數字時代下的“新基建”?對未來新基建的應用場景,您有什麼樣的預期?

  賁聖林:所謂“新基建”,我認為既包括高鐵公路交通等物理基礎設施,也包括如5G、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基礎設施,還包括相關經濟金融制度如信用體系、市場體系等軟性要素的合理構建,包括監管能力、監管手段的持續提升。這需要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參與企業、中介機構、科研院校等的協同努力。

  新基建的應用場景,目前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比如5G基站的建設以及5G商用的開發。未來,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新基建也為新金融、數字經濟等快速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渠道和可能﹔借力新基建,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設計、運營、監管等各個環節的諸多問題都將得到有效的解決,經濟乃至社會運行的效率、穩定性也將得到顯著的提升。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