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央行數字貨幣:支付新體驗,治理新局面

2020年04月27日15:15 |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央行數字貨幣:支付新體驗,治理新局面

  4月14日晚,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絡流傳開。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央行數字貨幣使得我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使用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特點

  我國數字貨幣的起步較早。央行在2014年就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2018年3月9日,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記者會上正式透露了正在研發的法定數字貨幣名稱為DCEP。

  DCEP,是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的簡稱。這意味著央行數字貨幣將同時具有法定貨幣與電子支付的雙重職能。具體來看,DCEP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金融與技術兩方面。

  就其金融特征而言,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與屬性與人民幣紙幣完全一樣,隻不過是紙幣的數字化版本。這說明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維系數字貨幣流通系統所依賴的是國家信用。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明確指出,DCEP“是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經濟學中常用M0來指稱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央行對DCEP的定位就是替代M0,也就是對現金的替代。

  而在技術特征方面,央行數字貨幣並未完全採用區塊鏈技術。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曾發文指出,區塊鏈系統處理效能有待提高,基於該技術的加密資產無法保証其錨定資產的穩定性,同時其去中心化特性也與央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沖突。但據稱,數字貨幣借鑒了其中一些技術理念,如非對稱加密、智能合約等。由此形成的全新加密數字貨幣體系,具有安全、可控匿名、不可偽造等優點,彌補了現有貨幣成本高、追蹤難、造假大等問題。

  微觀層面:民眾日常使用體驗

  央行數字貨幣一經曝光,便引發業界與民間熱議。根據央行公開資料和有關官員的公開表態,使用數字貨幣並不需要額外開戶。使用者隻需下載並安裝“數字電子錢包”APP,鏈接現有銀行卡,即可實現現有人民幣和數字貨幣的1﹕1轉換。據悉,該APP顯示的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賬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相似,包括“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門檻,有利於數字貨幣的接受與推廣。

  作為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DCEP的推廣可能在以下與日常支付密切相關的三個方面帶來改變:

  一是對現金使用的影響。央行數字貨幣一旦普及,必然會對人民幣現金的使用產生沖擊。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認為,數字貨幣推廣會帶來無現金社會,將導致ATM機這一“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金融發明”需求量減少。不過人民幣目前已主要通過電子形式流通,現金流通佔比並不高,因而DCEP僅是進一步替代現金。當然,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仍會長期並存,原因在於現金的物質性特征在某些場景中暫時無法被完全替代,民眾對數字工具的使用與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二者將互為補充。有金融分析師認為,DCEP替代M0的使命會逐步實現,兩到三年時間會有30%至50%的現金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同時,數字貨幣等價替換現金,以雙層運營模式發行,即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等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確保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二是對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影響。DCEP的最大優勢在於具備法償性,具備國家信用背書,不僅更加安全可靠,而且任何交易主體都不能拒收。其次,DCEP實行可控匿名原則,可以更好地保証交易的匿名性,而第三方支付工具往往需要實名認証,用戶支付數據實際被平台掌握。同時,央行數字貨幣的“碰一碰”功能支持雙離線支付。反觀支付寶、微信支付,目前仍對銀行卡和網絡環境有所依賴,難以具備更高的線上便捷性以及線下強流通性。最后,DCEP錢包原則上覆蓋所有支付場景,不受賬戶體系的約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支付行業的賬戶壁壘。因此,對支付具有安全性、隱私性、便捷性和跨機構流通要求的人來說,DCEP會顯得更加適用。

  但這不意味著支付寶和微信沒有任何優勢。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認為,法定數字貨幣是否能取代新興電子支付工具是一個最終由市場決定的過程。也有專家判斷,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場景覆蓋、功能完善程度和用戶使用黏性方面具有優勢,並且很可能會及時跟進上線DCEP擁有的新功能。

  三是對活期存款的影響。二者各有千秋,一方面,DCEP目的是替代現金,在設想中並不付息,而活期存款能有一定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活期存款不具備數字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優勢,採用哪種支付方式將取決於使用者的權衡。有聲音認為,盡管DCEP採用的雙層運營架構減輕了對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的沖擊,但由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安全性高於銀行存款,仍可能對后者形成一定競爭。

  宏觀層面:社會治理與貨幣國際化

  除了對普通民眾的支付方式產生影響,在社會宏觀意義上,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還有助於政府精准施策,為社會治理和國際化發展帶來變革。

  一是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穿透力與執行力,便於社會治理。央行數字貨幣將貨幣流通轉化為數字化方式進行,適應了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為靈活高效使用經濟政策創造了條件。借助於大數據分析,央行得以更便捷高效地追蹤貨幣的流向和供需狀況,從而制定和實施更為精准有效的貨幣政策,特別是某些非常規的經濟政策。有學者指出,疫情期間線下活動基本停止,客觀上加速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譬如在疫后經濟恢復時期,國家可以借助數字貨幣直接向全國家庭或個人投放經濟補貼、退稅等,防止發放不及時、腐敗等問題出現,使相關政策得以真正發揮作用。同時,DCEP也可以幫助央行應對現金支付日益減少、商業數字支付服務日益廣泛的挑戰,提高了央行對支付結算進行統一監管的能力。

  二是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和反逃稅,助力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普通的現金交易具有完全匿名的特點,無法落實到使用者個人進行監管,因此可能會被用於洗錢、逃稅或者為恐怖主義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境貿易與金融秩序穩定。而DCEP實施可控匿名原則,對數字錢包的使用額度有分級和限額安排。上傳身份証或銀行卡可以提升認証等級,從而提高使用額度。通過大數據監控對比,識別行為特征,鎖定真實身份。這實際上是通過技術手段增強了央行金融監管的管理效能,有助於打擊濫用貨幣的違法犯罪行為,營造誠信交易的社會氛圍。

  三是為人民幣國際化和重塑貿易清算體系創造有利條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使用,將會提升跨境結算的速度與安全性。倘若人民幣能夠被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勢法幣國家接受,數字貨幣將降低交易成本,最終有利於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央行數字貨幣在未來可能對現有的貨幣結算網絡SWIFT造成沖擊。目前,人民幣跨境清算高度依賴美國的SWIFT系統,但在大國博弈、中美經濟碰撞加劇的背景下,存在高風險、高收費、低效率等缺陷。倘若能夠借此建立技術支撐的信任機制,重構支付體系,將對美元霸權構成有力沖擊。

  但不能忽視的是,美國、歐洲等地也在加快落實數字貨幣的步伐。Facebook2019年曾推出無國界貨幣體系Libra,但遭到強烈質疑。而在近日更新的版本中,Libra將提供錨定單一法幣的穩定幣,意味著未來可能成為“數字美元”中的一員。瑞典等歐洲國家也在尋求發行數字貨幣。因此,未來應重視國際上其他數字貨幣的進展。

  總之,正在試點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堅持雙層運營、替代現金、可控匿名,具有安全便捷、國家信用、離網支付等優勢,有可能對民眾常用的現金支付、第三方支付與活期存款帶來一些沖擊。同時,有學者認為,在更深遠意義上,數字貨幣將實現貨幣體系從“國家信用”向“國家信用+技術信用”的轉變。我國在移動支付和數字經濟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未來應繼續加快法定數字貨幣落地,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經濟建設。而數字貨幣的變革程度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研究員 張力、見習助理研究員 郭雨璠)

(責編:張宏莉(實習生)、王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