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張亞光:更新數字貨幣認識,關注未來金融安全

2020年06月01日09:36 | 來源:環球網
小字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體風格趨向穩健,在9500字的篇幅裡面,“風險”和“安全”分別出現了6次和10次,反映了中央的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其中,“重大金融風險”、“系統性風險”值得關注。個人理解,政府工作報告裡的“金融風險”主要是指由於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進而引發的債務風險以及后續的系統性風險。但是從去年至今,還有一條金融安全的線索一直在發展,隻不過由於疫情防控而被大多數人忽略了。根據相關消息,央行數字貨幣已經進入內測階段,並選取了蘇州、成都、深圳、雄安作為試點城市。數字貨幣的推進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隨之而來的金融安全問題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及早思考。

數字貨幣也好,區塊鏈也好,兩者只是技術變革帶來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現階段很多人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感到紛繁復雜難以理解,主要是因為現在私人數字貨幣的功能多是被用來投資或者投機,帶有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色彩,但是遠遠沒有完全回歸到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主要職能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盡管央行已經在推行DCEP的試點,目前學界對數字貨幣的定義仍有爭議。下一步極有必要對數字貨幣做理論上的深入探討,要從貨幣理論的角度去研究數字貨幣的性質及其相關影響。與此同時,在社會輿論的宣傳方面,也應該更加科學、客觀,要與時俱進,不能再按照十年前的數字貨幣定義去理解今天的數字貨幣發展。

比如說,早先凡是談到區塊鏈數字貨幣,第一個特征就是去中心化。但是“中心化”這這裡實際上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獲取數字貨幣過程(挖礦)的去中心化,這是所有數字貨幣的共同技術特征。另一個含義是貨幣管理是否存在“中心”,像比特幣屬於私人貨幣,在這個意義上也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說,比特幣是“雙去中心化”的。Libra的“中心化”管理地位介於私人貨幣和央行數字貨幣之間。而我們的央行已經明確中國的數字貨幣DCEP要堅持中心化管理。

一般公眾理解的“中心化”問題,基本都是管理的“中心化”。現在數字貨幣已經非常鮮明地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中心化的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再一個是所謂去中心化的私人貨幣,比特幣也好或者Libra也好,都是私人貨幣。IMF的調查數據表明,全球73%央行對自己發行數字貨幣有興趣,有38%央行已經在積極的探索了。而央行一旦主導數字貨幣的發行,必然是堅持“中心化管理”原則的。由此可見,關於數字貨幣的特征有必要重新改寫。

怎麼看待區塊鏈技術對未來經濟影響,包括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呢?從長時間的金融史角度來看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每一種技術進步在早期時候都會帶來超額的利潤,但是最終都會回落到某個平均利潤率。當這種技術不再領先時候,普及開的時候,一定回到平均利潤率。所以長期而言,區塊鏈也好,比特幣也好,這些金融技術的進步不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也不可能讓我們賺更多錢。傳統的金融業態還有很大部分會保留,比如說銀行還是要承擔基本的存放款儲蓄功能,區塊鏈技術再進步,這種金融組織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們不能把區塊鏈對將來經濟的影響過於夸大。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一定會讓金融活動變得更加復雜,風險會變得更加地不可控。不少經濟學家在談論到區塊鏈對於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改變時,認為區塊鏈這種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是不要忘記,區塊鏈會導致新的更危險的信息不對稱,數字貨幣的監管會更加復雜,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數字貨幣原則上可匿名,按照目前的計算能力是無法破解的。這是否是一種新的信息不對稱?尤其是,誰掌握背后的規則?制訂游戲規則本身就是危險的。因此,隨著數字貨幣的實質化推進,新技術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問題也應該盡早提上議事日程。

作者介紹:張亞光,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經濟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分會委員,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工作委員會委員,歐洲經濟思想史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經濟思想史、經濟學學術史。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經濟學動態》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多篇文章,出版《中國民營企業啟示錄》、《千年金融史》、《美國商業簡史》等多部著(譯)作。

(責編:張宏莉(實習生)、王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