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區塊鏈

何為區塊鏈互操作?

龐偉偉
2020年08月14日08:52 | 來源:人民郵電報社
小字號
原標題:何為區塊鏈互操作?

區塊鏈作為一種分布式賬本技術,以其多方共識、分布式存儲、難以篡改等特點,在促進數據共享、提升協同效率、建立可信體系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已在金融科技、政務民生、司法存証、供應鏈協同、稅務發票、版權保護等領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區塊鏈在各行各業應用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不同鏈系統之間互操作難、上層應用與底層鏈對接切換難、鏈上鏈下可信交互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阻礙了區塊鏈的發展。為解決以上問題,區塊鏈互操作逐漸成為行業焦點。

區塊鏈行業發展道阻且長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區塊鏈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在金融科技、政務民生、司法存証、供應鏈協同、稅務發票、版權保護等領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大多屬於邊緣業務,以探索試點為主,應用深度和廣度不足。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阻礙了區塊鏈的發展進程?

首先,用戶覺得區塊鏈“難”。“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層面的難,區塊鏈是一項綜合了密碼學、P2P網絡、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的復雜技術,概念抽象,普通用戶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二是工程層面的難,用戶好不容易了解了區塊鏈是什麼后,在實際應用中,不同底層鏈數據結構、共識機制、接口實現等方面各不相同、互不兼容的現實,增加了用戶學習預研、研發實施、運維升級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尤其是用戶直接交互的接口層面的不一致,大大增加了應用與不同底層鏈對接適配、切換適配的工作量。

其次,技術成熟度不夠。2014年以太坊的誕生,完成了區塊鏈五大核心技術(密碼算法、P2P網絡、共識機制、智能合約、賬本數據庫)拼圖,區塊鏈實現基本“可用”,但不夠“好用”。隨后,各區塊鏈平台紛紛發力以解決“好用”問題,如升級密碼算法,提升安全性﹔優化共識機制,提升共識效率﹔研發新的合約系統,提升圖靈完備性、強化合約安全、降低合約編寫門檻等。區塊鏈技術的快速迭代升級,提升了區塊鏈的“好用”程度,但也給行業帶來了“區塊鏈技術不夠成熟”的印象,加上部分鏈系統升級后不能兼容舊版本的問題,加劇了鏈系統使用方以觀望跟蹤為主、落地實踐為輔的現象。

最后,應用場景有限。相對於互聯網互聯互通的便利性、生態的繁榮性,區塊鏈應用生態則相對單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鏈間互聯互通難導致行業面臨“鏈級孤島”的困境,“孤島”問題限制了區塊鏈的網絡邊界與應用范圍﹔二是鏈上鏈下可信交互難,導致鏈上數據不夠豐富,限制了區塊鏈應用范圍。

因此,為了促進區塊鏈的發展,首先需要從認識和工程層面降低區塊鏈的應用門檻,強化區塊鏈的易用性、通用性﹔其次需要加強區塊鏈核心技術研究,加速技術成熟期的到來﹔最后需要解決好不同鏈之間互聯互通難和鏈上鏈下可信交互難的問題,拓展應用邊界,豐富產業生態,促進網絡規模價值和數據匯聚價值的釋放。針對以上問題,以跨鏈互通為代表的互操作技術逐漸成為行業焦點。

如何認識區塊鏈互操作?

互操作性英文為Interoperability,是Interaction、Operation和Ability三個單詞組合而成,即“相互操作的能力”,簡稱互操作性。維基百科認為:互操作性又可稱為互用性或協同能力,是指不同系統和組織機構之間相互合作、協同工作的能力。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在1990年給出互操作性定義:兩個或多個系統或組成部分之間交換信息,以及對所交換的信息加以使用的能力。

以維基百科和IEEE關於互操作性的定義為基礎,行業出現了對區塊鏈互操作的不同認識。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認為跨鏈即為互操作﹔WEF(世界經濟論壇)和德勤認為,區塊鏈互操作聚焦於不同鏈系統之間資產和信息的交互﹔埃森哲公司的David等人認為,區塊鏈互操作是分布式賬本系統能夠與多個DLT系統,以及DLT多個子系統之間互聯互通的能力﹔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認為,區塊鏈互操作是指區塊鏈系統實例與其他系統實例交換信息,並對所交換信息加以使用的能力。

相對於跨鏈即為互操作的狹義認識,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將區塊鏈互操作的內涵廣義化,認為區塊鏈互操作應該包含用於解決上層應用與底層鏈緊耦合問題的應用層互操作、用於解決“鏈級孤島”的鏈間互操作,以及用於解決鏈上鏈下安全可信交互的鏈下數據互操作三個方面。該定義准確地把握了區塊鏈行業所面臨應用與不同底層鏈對接切換難、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跨鏈互通難、鏈上鏈下可信交互難的三大問題。以該定義為基礎,分析區塊鏈互操作技術框架。區塊鏈互操作包括應用層互操作、鏈間互操作、鏈下數據互操作三個部分。

應用層互操作主要解決上層應用與底層鏈對接難、切換難的問題。而當前對接難、切換難的根本原因在於不同底層鏈所提供的接口不一致,包括接口實現方式、接口定義的不一致等。通過對部分鏈系統接口實現方式的調研,發現不同鏈系統差異中存在交集,有共性就有規范統一的可能,因此可從接口標准化方向入手。如果說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如MySQL、SQLServer、Oracle等利用ODBC、JDBC完成了對不同數據庫接口的標准化,實現了上層應用對底層數據庫的平滑切換。同理,應用層互操作也可考慮用中間件的形式解決不同鏈接口不一致的問題。接口中間件對上層應用提供統一的標准化接口,對下通過適配器完成不同底層鏈原生接口到標准接口的轉換,從而實現上層應用對底層鏈的輕鬆擴展與平滑切換。

區塊鏈當前面臨的“鏈級孤島”問題,本質上是技術先行、標准滯后的結果,也是區塊鏈發展的必經之路。為了解決“孤島”問題,不同廠商已經開展了相應的實踐探索,並推出了相應的跨鏈方案。跨鏈方案從技術層面驗証了跨鏈互通的可行性,但不同跨鏈方案之間依然存在互操作難的問題。當前繁榮的互聯網在上世紀70年代也面臨過碎片化、孤島化的問題,隨后出現了一系列以TPC/IP為代表的標准規范,標准引導技術,技術適應標准,最終打破了網絡“孤島”,實現了行業層面的互聯互通。相對於互聯網重點解決數據互通,區塊鏈為了保持“數據安全共享,價值可信流轉”的特點,在數據互通的基礎上,還需實現不同鏈系統間的身份互認、共識轉換以及協同治理。

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証鏈上數據在多個參與方之間的安全可信流通,但在鏈上鏈下可信交互方面存在難點。而鏈上業務的運轉離不開鏈下數據的支持,如跨境結算場景中的匯率數據、溯源場景中的物流數據、審計場景中的身份數據等都需要從鏈下世界獲取。區塊鏈多方共識、難以篡改的特點對鏈上數據真實性、可靠性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鏈上鏈下交互過程中首先要保証鏈上數據的可信性,可以從數據來源、傳輸過程、計算過程三個方面提供可信性保障﹔其次要重視交互過程中的隱私保護,包括身份信息、資產信息等關鍵信息的隱私保護﹔最后要保証鏈上內容的安全性,在明確鏈的權責和鏈上數據權責問題的基礎上,從事前審查、事后審計兩方面入手,保証鏈上內容的安全性。

區塊鏈互操作難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互操作易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由難到易的過程中充滿挑戰,道阻且長,需要技術提供方、技術需求方、標准化組織、監管機構等多方的密切協作,凝聚共識,共同促進區塊鏈互操作的發展。

(責編:張宏莉(實習生)、王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