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央行数字货币,拥抱货币新时代
首席评论
□金谷明
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你应该也遇见过:在菜市场买个菜,问多少钱?卖菜的阿姨给你指一下旁边放的二维码,报个数字,譬如“3块钱”。这时候你拿出5元之类的大额纸币让她找零,她会怎么说?“可以微信吗?支付宝也行。”她甚至可能同时给你投过来一个鄙视的眼神。
数字支付的普及,在中国大江南北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成为当下中国的一个骄傲,连西方先进国家也自愧不如,让他们的老百姓羡慕不已。“带什么钱包,有手机就行!”钱包?在中国正日渐过时。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酝酿多年的央行数字货币真的要来了,已经可以听到它的脚步声:4月17日,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人宣布,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流通中货币(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并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当前阶段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或成为首个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经济体,2020年有望成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元年,是货币光环加持下的货币体系新纪元。
对于数字支付已经很不陌生、如果不能数字支付反而不习惯的中国人来说,中国即将拥有自己的数字货币,这是水到渠成、具备充分社会基础条件的事情。看看资本市场的反应:4月2日到4月23日,A股数字货币板块指数大涨超过了两成,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不到4%。
央行数字货币简称DC/EP,全称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人民银行自2014年开始研究,2017年末经国务院批准组织部分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研发。4月28日的最新消息是: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商汤科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联合攻关创新体,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开发,加速推进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
从介绍看,从纸媒变成电子媒,在日常使用上央行数字货币的变化不大,就是在支付的时候多了一个选项。用户只需要下载央行数字货币钱包APP,然后关联自己已有的银行账户,就可以把以前的纸币换成对应的数字货币,在交易的时候不需要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只要把手机碰一碰,通过近场通信功能就可以完成支付。想象一下,这和目前的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更简易更有保障,未来人们应该是乐于接受和乐于使用的。
研究表明,人类的货币史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物货币,最终形态是黄金,1816年形成了金本位制;第二个阶段是政府信用,即1944年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个阶段就是数字货币,可以说,数字货币乃大势所趋。
不过,应当清楚,这个事关14亿人钱袋子的数字货币,绝不是经常闹出大新闻的比特币、以太坊之类的加密货币(虚拟货币)。比特币币值时时大幅波动,不说别的,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也像比特币这样币值严重不稳,将极大地不利于物价稳定、不利于人心稳定,必然严重危害国民经济、危害社会生活。
本质上央行数字货币必须和人民币纸币一样,具备强大的币值稳定性,它就是电子化的现金,就是电脑里的一套加密之后的字符。无论纸币现金还是电子现金,都是国家主权信用背书的货币。当然,作为电子货币,数字货币还拓展了货币的功能。可以预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央行数字货币也将走向全球,大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流通性,以便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角色相匹配,它所蕴含的意义更多更深也更大。
实际上,目前除了中国央行,像瑞典央行、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都在推数字货币,也有商业机构在推,如Facebook的Libra最近就更新了第二版白皮书。在数字货币这件事上,中国不能落后,应加劲推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