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区块链

张亚光:更新数字货币认识,关注未来金融安全

2020年06月01日09:36 | 来源:环球网
小字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体风格趋向稳健,在9500字的篇幅里面,“风险”和“安全”分别出现了6次和10次,反映了中央的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其中,“重大金融风险”、“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个人理解,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金融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进而引发的债务风险以及后续的系统性风险。但是从去年至今,还有一条金融安全的线索一直在发展,只不过由于疫情防控而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根据相关消息,央行数字货币已经进入内测阶段,并选取了苏州、成都、深圳、雄安作为试点城市。数字货币的推进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及早思考。

数字货币也好,区块链也好,两者只是技术变革带来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现阶段很多人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感到纷繁复杂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现在私人数字货币的功能多是被用来投资或者投机,带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色彩,但是远远没有完全回归到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主要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尽管央行已经在推行DCEP的试点,目前学界对数字货币的定义仍有争议。下一步极有必要对数字货币做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要从货币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数字货币的性质及其相关影响。与此同时,在社会舆论的宣传方面,也应该更加科学、客观,要与时俱进,不能再按照十年前的数字货币定义去理解今天的数字货币发展。

比如说,早先凡是谈到区块链数字货币,第一个特征就是去中心化。但是“中心化”这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获取数字货币过程(挖矿)的去中心化,这是所有数字货币的共同技术特征。另一个含义是货币管理是否存在“中心”,像比特币属于私人货币,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说,比特币是“双去中心化”的。Libra的“中心化”管理地位介于私人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而我们的央行已经明确中国的数字货币DCEP要坚持中心化管理。

一般公众理解的“中心化”问题,基本都是管理的“中心化”。现在数字货币已经非常鲜明地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中心化的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再一个是所谓去中心化的私人货币,比特币也好或者Libra也好,都是私人货币。IMF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球73%央行对自己发行数字货币有兴趣,有38%央行已经在积极的探索了。而央行一旦主导数字货币的发行,必然是坚持“中心化管理”原则的。由此可见,关于数字货币的特征有必要重新改写。

怎么看待区块链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包括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呢?从长时间的金融史角度来看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每一种技术进步在早期时候都会带来超额的利润,但是最终都会回落到某个平均利润率。当这种技术不再领先时候,普及开的时候,一定回到平均利润率。所以长期而言,区块链也好,比特币也好,这些金融技术的进步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也不可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传统的金融业态还有很大部分会保留,比如说银行还是要承担基本的存放款储蓄功能,区块链技术再进步,这种金融组织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们不能把区块链对将来经济的影响过于夸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一定会让金融活动变得更加复杂,风险会变得更加地不可控。不少经济学家在谈论到区块链对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改变时,认为区块链这种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不要忘记,区块链会导致新的更危险的信息不对称,数字货币的监管会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数字货币原则上可匿名,按照目前的计算能力是无法破解的。这是否是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谁掌握背后的规则?制订游戏规则本身就是危险的。因此,随着数字货币的实质化推进,新技术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问题也应该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作者介绍:张亚光,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委员会委员,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学术史。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经济学动态》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千年金融史》、《美国商业简史》等多部著(译)作。

(责编:张宏莉(实习生)、王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